zqhbzx 发表于 16-10-8 13:19:20

神经症患者的住相

神经症患者的住相包祖晓焦虑症、强迫症、恐惧症、疑病症、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与禅学中的“住相”相关。 “住”为“住留”、“滞留”,引申为“执著”、“顽固地拖住不放”;“相”为事物和现象的形状和样子,又指作为认识之一定结果的表象和概念。“住相”也称“着相”、“著相”,是一种刻板的认知模式,把认知的注意力执著地留滞在某个意识层面的概念或形式上,通过理智化的方式来寻求某种意识或形式上的解答,不能整合感受、情绪和情感等体验诸因素。例如,有些神经症者觉得自己身体虚弱,无法忍受炎热或寒冷,他们就会说大热天到外面去会把他们热死,流几滴汗就会让他们觉得非常不舒服;到了冬天的时候,他们又无法忍受几片雪花飘到身上。从禅学角度看,这是着了“寒热相”。《金刚经》提出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;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提示我们的情绪、念头都是“心”暂时的表现形式而已,是大脑的自然反应,是“无常”的。如果住相,就会导致“我执”与“法执”。1、我执在西方思想中,“我”通常是指人格我,或“我,受格的我,我所有”的自我意识。禅学认为,“诸法无我”,“我”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——任何现象或事物。如果认为人类之本质是固定不变、有实体,便成了“我执”。William James认为,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是二分的,常把世界划分为“我”和“非我”,“我爱”和“我憎”等。当我们内心把自我和世界分离时,便会产生渺小和不安全感,这时我们便用所有执着和拒斥来建构和维持一个特定的客体,那就是所谓的“自我”。这种“自我”也称假我,不能如实观察世界、体验生活,对事物的判断以“对我是否有用”,“自己是否高兴”为标准。而且,这种“自我”由于天生就缺乏安全感,永远都在害怕失去它的本身、领域、所有物和关系,故而采取各种伎俩来设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。例如,鼓动强烈的情绪即是“自我”的一种常用伎俩。我们常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,在那一段时间中,我们暂时逃避了内在焦虑。生气的时候,你大吼大叫,愤怒的原因和对象变得更加稳固,这样便能回过头来确定你自己是稳固的。接着,你又设法报复,这让你的“自我”因为能延伸到未来而更确定了它的存在。“自我”觉得愤怒的痛苦要比面对“自我”本身无实的痛苦来得小。当你爱别人时,也发挥了同样的机制。通常对于爱的定义是:你深切地关怀对方,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爱。但实际上,爱只是“自我”寻求证明自己的另一种方法而已。“自我”只爱自己不爱他人,它充满着自己,根本没有空间留下来爱别人。由于“自我”太专注于它自己,因此它并未真正注意到其他人,它专心志致地修持着自己的需要、欲望和期待;它关心所爱的人,以那个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来决定。特别是当外表上牺牲自己、愿意为所爱的人放弃自己的需要时,这种情况就更加真实了。当你说“我爱你”的时候,你的意思并不是这样,而是在问“你爱我吗”,或者是“我想拥有你”,或“我要你让我快乐”。你所能讲出来的最诚实的一句话就是:“我爱你几乎和爱自己一样多。”我们所说的爱,通常是不折不扣的自私——从日后关系的发展看,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。禅学认为,如果执着“自我”,我们即是在以对立的方式(二元观)经验它们:一个主体执着另一个客体。这时候,心便开始起分别,把各种事物加以分离并贴上标签,譬如说“我”喜欢“这个”,或“我”不喜欢“这个”。我们也许会想“这个”是好的,执着就产生;或“这个”是不好的,痛苦就尾随而来。我们也许会渴望我们缺乏的东西,或恐惧我们已经有的东西,或因为失去它而感到沮丧。当我们的“心”因为这些思绪而绷得越来越紧时,我们就会感觉越来越焦虑。佩玛·丘卓曾形象地提出:“被自我形象占据,就像戴着耳塞来到在一棵鸟儿鸣唱的大树下。”盘珪禅师说得更为具体:“所有的错觉无一例外都是由人的自我中心导致的。当你从自我中心中得到解脱,错觉就不会再产生。举例来说,假设你的邻居们在吵架,如果你没有牵涉其中,你只会去倾听发生了什么而不会发怒。你不仅不会发怒,而且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他们的对与错——因为在你倾听的时候,就已经很明白对错了。但是我们假设你是那个正在争吵的人,你会发现你已经卷入另一个当事人的言行中,纠缠于其中,由此就遮蔽了佛心中那不可思议的极具启发性的机能。此外,你本可以清晰地分辨对错,但是现在由于自我中心的引导,你固执己见,而没考虑它究竟是不是正确。”2、法执禅学认为,“诸行无常”,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,主观意志是不起作用的。如果将所有存在(法)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、有实体之物,便成了“法执”。“法执”来源于知识、经验、见解等,同时也包括宗教信仰上的错误执着。跟“我执”一样,“法执”也是一种扭曲认知。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这种现象,如社会偏见、角色固着等。“我执”与“法执”还常常纠缠在一起而产生更多的问题。例如,身体内的细胞本是不断新陈代谢的,几年之内全身的细胞都会更新一遍。今天的“我”与昨天的“我”是不完全一样的。如果执着“有我”,有“我”这么个实体存在,不承认身体在变化、会生病,就会出现“疾病恐惧”和“死亡恐惧”。正如台湾哲学教授傅伟勋提出:“我们所谓的‘怕死’其实是‘怕自己’,而所谓‘怕自己’,寻根究底,不外是‘怕自己将要完全失去世上所喜爱过的事物’。‘怕死’的问题关键在一个‘我’字,所以‘无我无私’是克服惧死之心的必要条件。以无私无我超克死亡挑战的人必须要有爱心,爱邻居,爱人类。除了爱心外,还要有希望……”《金刚金》中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国外有一首歌曲唱道:“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时光流逝”。布莱克写道:“耽于逸乐而难以自拨者,必痛失其人生之翱翔;任由流散而欣然吻别者,方能永泽恒世之霞光。”都是要求我们学会享受“无常”,不可“住相”。[按]如果您需了解更多关于“用禅学方法治疗心理障碍”,请阅读《唤醒自愈力》《与自己和解: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》

bjy2002 发表于 16-10-16 13:30:52

说得有道理

兔子101 发表于 16-11-22 00:57:54

谢谢分享吧

兔子101 发表于 16-11-22 00:58:48

楼主也是辛苦。很多时候,真的不由已

zqhbjy 发表于 16-12-15 19:16:18

说得好!

晴天好 发表于 16-12-18 17:11:14

焦虑症是躯体和心理综合症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神经症患者的住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