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阳光工程心理网

 找回密码
 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楼主: jenny1982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【分享】我的心理治疗(主贴后续更新)

[复制链接]
31#
 楼主| 发表于 10-12-23 14:15:08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0-12-23 14:16 编辑

把我在【生儿育女】板块的文章整合进来,家长值得看一看。

关于家庭关系的一点感想

今天,一直在回想自己的童年,没想到回忆和分析的文字一写就写了5000多字,简直停不下来。    童年的经历真的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。   

这里都是有孩子或者快要生孩子的父母,我想通过我的例子阐述一些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行为(严重的打骂暴力和心理冷暴力不包括在内,议题太大了)。大家可以借鉴一下。

其一,只拿孩子和优秀的人比较而极少鼓励孩子   

我不知道多少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,父母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较,而且永远拿你的弱项比人家的强项。如此一来,你觉得自己总显得那么差劲,老是差人一筹。自信和尊严感慢慢离开你。明明自己表现得很好,你还是会产生,这有什么用呢,比起……来,还是差得很远。

其二,无休止抱怨配偶   

无休止的抱怨配偶会极大影响孩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。在如此糟糕的家庭例子面前,如何让孩子产生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和向往?孩子会认为,婚姻是件痛苦的事,看看我的父母,哪里有幸福可言。我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危险去接近爱情和婚姻呢?   

父母本身可以对婚姻作出自己的选择,无论做什么选择,请不要在孩子面前不断抱怨自己的配偶,他不应该为你们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承担如此大的压力。有时候,当你认为“为了孩子,我愿意忍受这段婚姻”时,却不知道孩子的想法和你截然不同,“我宁肯他们离婚,离婚的话,妈妈可能会更开心一点”。不要以为孩子还小,不懂事,其实家长的言行举止所传达的信息都已经被他们接收了。我曾经就内心里渴望着父母离婚,听到这么多的抱怨之言,我不能不认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是离婚。   

然而,深入一点探索,为何家长一方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。真相可能略显残忍,有时候,其实说话的家长根本没有一丝要离婚的意思,他或她这么说无非是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(有故意的有无意的),或者说想拉拢孩子,表明自己才是孩子最可依赖的,于是孩子对父母之爱有了偏好。而这是很可悲的。在家庭里拉帮结派,把家庭生活当成战场,联合孩子与自己的配偶抗衡,取得家庭地位上的优势,是可怕的,副作用很大,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。   

总之,在无休止抱怨配偶的背后,一定有说话者自身尚未解决的深层次问题,他或她甘当受害者角色。然而,他或她绝对有摆脱这个角色的能力,除非他或她自己不想。……

为何家长要通过突出自己贬低他人的方式寻求孩子的支援?

可能的原因(仅从我的家庭进行的粗浅分析,请大家不要轻易代入,请认真分析是否这样的情况在自己的家里也存在)   

家长要寻求同盟,是因为他/她感到不安。他/她认为自己是在战斗,对除自己之外的人或事都保持着谨慎态度;正如打仗的士兵要带足武器装备,他/她则要获得家庭成员的支持。   

家长想寻求外援(即孩子)的支持,是因为他/她没有自信。他/她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,所以要向外界寻求填补物,寻求力量。所以孩子成了他/她的外援。而对社会、对配偶、对他人的抱怨则成了他/她的另一种逃避内心痛苦的方式。他/她本可以很优秀很成功,都是因为谁谁谁不好,他/她才远离了自己的梦想。这种投射实质上表明:他/她不相信自己本身是优秀的成功的,他/她不相信自己可以主宰人生,所以他/她选择将自己的失败全部怪罪在外部因素上。这样自己就没有责任了。毕竟让他/她承认这些“失败”都是自己的责任,将是非常痛苦和绝望的事。

如何理解父母理解父母

不妨从父母的童年着手。我并没有特地找他们聊他们的童年,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,他们提及的童年已经非常清晰地呈现于我的眼前。所以我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想想。具体而言,我父母的童年绝不能算幸福,甚至可说不幸。当我认真回顾他们的童年时,我明白一点,假使我处于他们那样的境况下,我能够做得和他们一样吗?我能够摆脱这一切,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吗?我认为很难,很难。正如上帝所说,原谅他们吧,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他们所行的都是无意识行为,他们认为这么做确实是为你好,这就是佛学中的无明。当一个人非常无明的时候,你怎么能期待他们做出健康合理的事情呢?做出无明之事的甚至都不是真正的他们。当我理解到这一点时,我原谅了父母对我的所说所行。这是心理层面的释然,但不意味着在实际层面,你一定要顺从你的父母,根据实际情况,该说不时说不,该远离时远离,但是内心里不愤怒、不累积负面情绪。

太阳眼镜和平光眼镜

在我分析过往种种的时候,似乎母亲就是个极为负面的榜样,如今,当我平静下来之后,发现这期间我正带着一副太阳眼镜观察我的母亲,这副奇特的眼镜可以过滤她所有的优点,只留下她的缺点。回忆会骗人,尤其是当你抱着某种目的和观点比如“我的父母严重影响了我的健康成长”,去分析自己的童年和成长经历时,回忆的负面强化功能尤盛。当我在回忆分析,发泄和释放情绪,鼓励自己的逐步成长过程中,我释怀了。我的父母有很多的缺点,但是我的父母也有很多的优点,是时候让自己带上另一副眼镜,去发现他们的美好了。当我仔细观察时,我不得不承认,我母亲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优点,她喜欢在家里抱怨,但是她很少在外面嚼舌根,她不是那种八卦的人。她很暴躁,但是她在公众场合勇于站出来为弱势者说话,她不是那种口头抱怨行为懦弱的人,她看到丈夫当街打妻子,围观人很多,只有她站出来说话。“暴躁”中也不乏勇气和善良。她对我们的爱是默默无闻的,不张扬的,她不知道怎么鼓励我们,表扬我们,但是她却给我们很大的自由和隐含心底的信任。我永远忘不了,在我抑郁时,她发动亲朋好友为我鼓励的事,她从来不曾提及此事,我是从其他渠道得知的。我责怪自己的父亲不够负责任,然而我现在发现他确确实实是个负责任的人,我永远忘不了,在我抑郁时,他给我打电话,告诉我离开那个已不适合我的工作,回家休养。还有很多,很多……当我撤去那副幽暗的太阳眼镜,转为透明的平光眼镜之后,我看得更清楚了。对我而言,他们是完美的父母,无论他们说了什么,做了什么,从今天开始,我都愿意从中学习。

犯错有那么可怕吗?---听卢安克说话有感

在《面对面》访谈中,提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,卢安克有感而发:“犯错有那么可怕吗?”

根据我多年的成长史,我得承认,犯错就有那么可怕。在学校犯错,老师会指责你,并且感叹孺子不可教也。在家里犯错,家长会发怒或是抱怨,他们认为自己爱之深责之切,时不时说孩子笨,说孩子傻。

如果不是这个访谈,我都忘了这至今仍在继续的“家庭教育”。当父母联合起来,为自己对孩子有某种共同的观点而深感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,悲剧就此发生了。当孩子犯了错,母亲生气指责,父亲下班了,母亲重提这茬,然后父亲母亲共同训斥孩子。亲爱的朋友,你家中发生过这样的事吗,经常发生吗?

人不犯错,如何能成长?可是在这样的打压之下,孩子不敢犯错,害怕犯错,犯错了就要否认犯错遗忘错误。错误就永远摆在那儿了,下一次做同样的事就犯同样的错误,然后父母同样地指责,并且有一种“看我说得就没错”的潜意识自傲心态。

我的父母一指责我,我就会想,哎他们又开始了,忍吧。事情过后,我从不想想,他们语言中的客观事实,我所犯的真实错误,和我可以改正这些错误的方式。因为,我不想再回忆那一桩事,一回忆我就对父母有怨气,那么就索性转移焦点。于是,本来可以帮助我成长的错误就滞留在那里了,下次做同样的事时,它就又阴魂不散地出来了,因为我没有恰当地对待它,它就要找我麻烦,除非哪一天我能正视它,它才会成为我的朋友。

为人父母,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,温柔一点,指出错误的时候,采用迂回的方式,毕竟曲则全。实在做不到,那么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也行,切忌父母双方联合起来指责自己的孩子。换位思考,如果你的父母这么干,你还有安全感吗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#
发表于 10-12-23 17:55:56 | 只看该作者
jenny这是你写的吗,怎么那么好,那么深刻准确。如果20年前我看到这些,人生不会这样,现在看到,似乎只有痛苦后的醒悟和麻木了。父母不能选择,所以命运也不能选择。认命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3#
发表于 10-12-23 18:03:08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法国梧桐 于 10-12-23 18:07 编辑

我常想如果我死在我妈前面,如果她还到我面前看我,我会说:你出去。
我和我妈的关系就是这样。我妈完全符合你分析的一切,抱怨,她自己的问题,还有她的优点,所有都符合。我经常想这种基因决定了我的命运,连改变也不必了。
尽管也想对她好点,让自己良心安宁,但是,真的不想见她,不想和她说话,就是把她当病人体谅也不行。好累啊。
在人生的储爱槽里,我妈早已把曾给予我的爱消耗殆尽。
这么想的时候,也在想象道德的谴责。其实也无所谓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4#
发表于 10-12-23 18:06:20 | 只看该作者
常常想自己是不是合格的妈妈,不得而知。惟一进步的一点就是,承认自己的局限,自己的不完美,自己的错,如果孩子埋怨,我不埋怨她的埋怨,只承认自己的失败。仅此而已,尽力而为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#
发表于 10-12-23 18:20:53 | 只看该作者
其实知道我妈也为我付出很多,她也可怜。。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6#
发表于 10-12-23 18:23:41 | 只看该作者
我妈妈的问题就是一辈子她都没有真正喜欢她自己,接受她自己。。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7#
发表于 10-12-23 19:50:05 | 只看该作者
看了贴子,让我深有同感,童年的我不是没人爱而是爱太多反而失去了自我,楼主今天能走到这步,肯定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8#
 楼主| 发表于 10-12-24 13:33:14 | 只看该作者
我常想如果我死在我妈前面,如果她还到我面前看我,我会说:你出去。
我和我妈的关系就是这样。我妈完全符合你分析的一切,抱怨,她自己的问题,还有她的优点,所有都符合。我经常想这种基因决定了我的命运,连改变 ...
法国梧桐 发表于 10-12-23 18:03


其实你已经明白了,想原谅她却无法原谅的痛苦,它就像我们的眼中的刺一样,时不时让我们难受。可能是时机未到吧,有一天你可以原谅她,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唯她是从,而是你不会对她所作做说的产生愤怒、沮丧的回应。我唯一一点好的事,现在已经发现到这一点,可以有意识地处理家庭有关系,而你的时间可能比较长,积累的痛苦比较多,或许需要一个更好的契机和过程来消化彼此的关系。祝福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9#
 楼主| 发表于 10-12-24 13:34:31 | 只看该作者
看了贴子,让我深有同感,童年的我不是没人爱而是爱太多反而失去了自我,楼主今天能走到这步,肯定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
好好 发表于 10-12-23 19:50


谢谢,确实付出了努力,一开始是故意忽视它,到后来避无可避。其实我的父母还算好,我知道的“糟糕”父母很多,良好的家庭教育真的难得。祝福你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0#
 楼主| 发表于 10-12-24 13:35:57 | 只看该作者
我妈妈的问题就是一辈子她都没有真正喜欢她自己,接受她自己。。。
法国梧桐 发表于 10-12-23 18:23


你说的对,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个问题,如果我们真正喜欢自己,接受自己,也不会得抑郁症了,不是吗。反正,任何时候开始学习爱自己都不晚,但是切不可期待在将来来爱自己,开始爱自己只有从现在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1#
发表于 10-12-24 16:59:04 | 只看该作者
说到我妈我能想到的几乎都是缺点。自私,自卑,不善交际,急躁粗暴,不优雅。。。这么说自己的妈真是不好,但是想到她就不由自主想到这些。而且更恐怖的是自己也仿佛这样,至少以前这样。一个同事曾说我自私封闭,但他其实对我很好。让自己从父母的影子里走出来,改变命运真的不容易。我最喜欢的是听到孩子和父母不同性格,不同命运这类的话题了,现实里也有这样的事。我不想和我妈一样,而且我觉得现在已经和她不一样,我想以后会更好。
我最难原谅我妈的就是她对我抱怨我爸太多。就像jenny文章里分析的,这些抱怨直接毁灭了我对婚姻、幸福的美好期待和想象。过去说到爱情,白头到老之类我的感觉就是鸡皮疙瘩。。。
经常想,上辈子我做了什么坏事啊,这辈子受这份苦,这份罪。。。和地狱有什么两样。。。
但是在外人看来,我白白胖胖,高高壮壮,上名牌大学,有安稳的工作,一帆风顺,还埋怨什么呢。。。
生活外来的挫折最多带来皮肉伤,而精神的伤害是致命的,是伤害神经和脊髓的毒。这些痛苦也只有阳光的战友懂得。。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2#
发表于 10-12-24 17:04:34 | 只看该作者
往前看吧,祝愿未来更好,相信这个好。曾经在痛苦里沉浮,感慨其实也拥有不少,活着就好,就有希望,那些痛苦的代价,不会白白付出的吧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3#
发表于 10-12-24 19:00:22 | 只看该作者
学会爱自己,当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时,自己,是唯一还能够接纳自己的人,学会爱自己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4#
 楼主| 发表于 10-12-26 11:47:25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0-12-26 11:50 编辑

过去,我对自己特定的观点非常执着,我有很多的成见。这些成见令我选择性看待事物,符合它们的就是对的;不符合它们的就是错的,我无法接受甚至要找出理由反驳。突破口出现在什么时候,我已经无法追溯。但是我知道改变确确实实发生了,我的眼界开始开阔,心胸变得能够包容。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,我的记忆系统提醒了我是什么开启了这一过程。答案是庄子。

        是庄子的《逍遥游》让我明白,自己同朝菌和蟪蛄无异。难道我不曾学过、听过、不曾经历过的东西,就是有问题的,就是错的吗?智慧有深浅,我这样低层面的智慧,听不懂高智慧层面的事物,是十分正常的。但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聪明,而坚持认为别人所说的是迷信,是危言耸听,是吹牛,只会让自己深陷在僵化的怀疑主义中,无法自拔。

        【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----《逍遥游第一》】

        以自己的成见来看待问题,自认为别人无法理解我,我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,我的痛苦是独一无二的,这样的日子我过了很久。虽然表面上,我急迫地寻求他人的帮助,希望有一个救世主降临,然而,我却用自己的成见来摈弃那些真理,来过滤别人真切的关怀。不只是我,还有很多论坛里的朋友也是如此。有些理论如此简单易行,不去行,我们反而噼里啪啦敲出一堆文字,诉说着自己的怀疑主义,阐述着诸如“我感觉这不会有用”,“我总觉得这不会有用”,“这种方法也太诡异了吧”等等观点。

        是的,我们得承认有些办法不靠谱,而有些办法则是可以尝试的,至少不会害人害己,顶多无效而已。吃了那么多药,花了那么多钱去做心理治疗,倒不如打破你顽固的怀疑主义(不是叫你一点不怀疑,而是叫你保持开放性)来得更为实在有效。

        对于自己不知道,尚未亲身证实的大多数事,最好保持一种开放、不批判的态度。如果有条件,对自己和他人不会有害的方法,不妨就去尝试一下。这样的生活态度,是非常有益的。拿诵经来说,你花点时间来诵经,比你焦虑、苦恼该怎么办来得实际多了,别去管它是否真的对你有效,按照要求念上一个星期或一个月,即便它对你无效,它也不会对你有害(如果你把它当救命稻草,那就另当别论了,只要有把某物当成救命稻草的观念在,就难免失望,但这种伤害仍然不是诵经对你造成的)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5#
 楼主| 发表于 10-12-26 11:49:42 | 只看该作者
转帖一篇文章,补充44楼

捆绑
选自《佛陀的启示》(Walpola Rahula著,顾法严译)(之三)
“谁都可以相信他所喜爱的,也可以说‘我相信这个’。到此为止,他仍是尊重真理的。但是由于他的信仰,他却不能说惟有他所相信的才是真理,而其他的一切都是假的。”

在正统的婆罗门教毫不容情地坚持要相信,并接受他们的传统与权威为不容置疑的唯一的真理的时代,佛这种态度日益受人激赏。有一次,一群博学知名的婆罗门教徒去拜访佛,并与他作了长时间的讨论。这一群人中有一位十六岁的青年,名叫迦婆遏伽。他的心智是公认为特别聪颖的。他向佛提出了一个问题:

“可敬的乔答摩啊!婆罗门教的古圣典是经过往哲口口相传,直至于今从未中断的。关于这个,婆罗门教徒有一个绝对的结论:‘只有这才是真理,余者皆是假法。’可敬的乔答摩对这点有什么话说吗?”

佛问道:“在婆罗门教徒中,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已亲身确知确见‘只有这才是真理,余者皆假?’”

那年青人倒很坦白。他说:“没有!”

“那末,有没有一位婆罗门的教师,或是教师的教师,如此上溯至于七代,或是婆罗门经典的原著作人,曾自称他已知已见‘只有这才是真理,余者皆是假法?’”

“没有!”

“那末,这就像一队盲人,每一个都抓住了前面的人。第一个看不见,中间的看不见,最后的也看不见。这样,依我看来,婆罗门教徒的情形正与一队盲人相彷。”

然后佛给了这群婆罗门教徒一些极为重要的忠告。他说:“护法的智者,不应作如是的结论:‘只有这才是真理,余者皆假。’”

那年青的婆罗门就请佛解释应如何护法。佛说:“如人有信仰,而他说‘这是我的信仰’,这样可说是护法了。但这样说过之后,他却不可进一步的得出一个绝对的结论:‘只有这才是真理,余法皆假。’换言之,谁都可以相信他所喜爱的,也可以说‘我相信这个’。到此为止,他仍是尊重真理的。但是由于他的信仰,他却不能说惟有他所相信的才是真理,而其他的一切都是假的。”

佛说:“凡执着某一事物(或见解)而藐视其他事物(见解)为卑劣,智者叫这个做桎梏(缠缚)。”

有一次,佛为弟子们说因果律。他的弟子们说他们已看见了,也明白了解了。于是佛说:“比丘们啊!甚至此一见地,如此清净澄澈,但如你贪取它,把玩它,珍藏它,执着它,那你就是还没有了解凡所教诫,只如一条木筏,是用来济渡河川的,而不是供执取的。”

在另一经里,佛曾解释这则有名的譬喻。就是说:“他的法好比是一条用以渡河的木筏,而不是为人执取,负在背上用的。”他说:

“比丘们啊!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。在这边岸上充满了危机,而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。可是却没有船可渡此人登上那安全的彼岸,也无桥梁跨越水面。此人即自语道:‘此海甚大,而此岸危机重重,彼岸则安全无险。无船可渡,亦无桥梁。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,做一只木筏,借此筏之助,当得安登彼岸,只须胼手胝足自己努力即可。’于是那人即采集了草木枝叶,做了一只木筏。由于木筏之助,他只赖自己手足之力,安然渡达彼岸。他就这样想:‘此筏对我大有助益。由于它的帮助,我得只靠自己手足之力,安然渡达此岸。我不妨将此筏顶在头上,或负于背上,随我所之。’

“比丘们呀!你们意下如何?此人对筏如此处置,是否适当?”“不,世尊。”“那末,要怎样处置这筏才算适当呢?既已渡达彼岸了,假使此人这样想:‘这筏对我大有助益。由于它的帮助,我得只靠自己手足之力,安然抵达此岸。我不妨将筏拖到沙滩上来,或停泊某处,由它浮着,然后继续我的旅程,不问何之。’如果这样做,此人的处置其筏,就很适当了。

“同样的,比丘们啊!我所说的法也好像木筏一样,是用来济渡的,不是为了负荷(巴利文原字义作执取)的。比丘们啊!你们懂得我的教诫犹如木筏,就当明白好的东西(法)尚应舍弃,何况不好的东西(非法)呢?”

从这则譬喻,可以很清楚的了知,佛的教诫是用以度人,使他得到安全、和平、快乐、宁静的涅槃的。佛的整个教义都以此为目的。他所说法,从来不是仅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。他是一位现实的导师。他只教导能为人类带来和平与快乐的学问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阳光工程 ( 京ICP备10041392号-12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:100080 |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  

GMT+8, 25-8-3 06:38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联系我们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