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》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:那些在抑郁康复过程中,过度依赖某一种单一策略(比如剧烈运动、持续工作或刻意积极思考)的人,更容易出现症状反复。研究团队发现,当个体把“康复”简化为“必须坚持某种方法”,他们往往陷入一种心理僵化:一旦无法完成那种方法,便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和失败感,从而加重抑郁。换句话说,那些被认为是“抗抑郁”的方法,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变成了新的枷锁。这种现象,其实在很多患者身上早已有迹可循。有人把跑步当作救赎,却因为一次伤病而彻底崩溃;有人依靠加班和成就感麻痹自己,却在职业低谷时陷入比以往更深的黑暗;有人逼迫自己每天念积极口号,最终却在夜晚的孤独中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。抑郁症并不怕你“什么都不做”,它更怕你“用力过猛”地去对抗它。
在《The Body Keeps the Score》(《身体从未忘记》)一书中,精神创伤研究权威贝塞尔·范德考克指出:人类的创伤和抑郁,并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或理性说服消失,它们会以身体、情绪、潜意识的方式不断重演。真正的康复,不是压抑创伤,而是逐步与之和解,让它被纳入自我的整体经验之中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,很多“常见的抗抑郁方法”之所以让人反复,不是因为它们完全无效,而是因为它们只关注了“消灭症状”,而忽略了“理解自我”。比如运动固然有帮助,但如果它只是为了“逃避痛苦”,而不是帮助自己真正感受身体与情绪的联结,它就可能沦为另一种强迫;比如社交确实能缓解孤独,但如果只是为了讨好他人、证明自己没问题,那么它迟早会让人更孤立。真正的康复,是在允许痛苦存在的同时,逐渐学习与之共处。